2014-4-11 16:10
sinta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姦屍 原著與電影的分界
當我看原著時,總覺得其中有關姦屍的劇情放在小說中,尤其是姦屍者是紅Van乘客中最年輕的一對,便覺得作者有點看不起年輕一代,姦屍的劇情也太過份,令這本屢遇險境,以至似乎要有點深意的小說變得太cheap了。原來我不是好編劇便不是,陳果利用這個題材,在電影加以發揮,成了一場在:當法律和道德變得空白的時空中,人性的表現是怎麼不可思議。這是電影對原著精采的發揮。問題在於電影的氣氛未被迫逼到這種情緒,於是成了為表達而表達,沒有達到應有的成果。
原著作者在序中說從來沒有一部香港人香港地真正的小說,於是他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真正的香港街道。實際上,將小說的街道名字真實地呈現出來,便代表是香港人香港地的故事嗎?我個人稱這部小說為Google Map定位小說,即是說這個所謂地區感,來自虛擬的概念,而香港人民的生活和跟其有關的聯繫卻是空白的,直到故事的結果。
電影版完在原著的中間,即他們上大帽山前,如果你將這個故事看為一個有關你寓言,電影已經有足夠你象徵和自我安慰完善的內容,在這處完結也無不可。但作為一個故事卻是個很大的缺憾。雖然原著也因前段開得太大,已預咗埋爛尾。
事實上這的確是一個最典型的香港人香港地的本土故事,這份本土關係不是來自香港人或香港的文化,而是來自香港的政治位置。香港因為大陸的不妥政策而滅亡了。
陳果對於荒謬的處境有充份的發揮,有時還因為這裏荒謬引起笑料。故事的節奏跟原著一般急速,而加入了原著為求刺激而對人物的外表而概念化的描述,每一個人都有一點自身的情意結,也就更為立體。陳果政治的寓意很明顯,只要稍為關心港事的香港人都會明白。在全港人和車都消失的荒謬處境,產生一份未來末路的寓言。所以,我是希望這部電影有下集,只是原著只能用文學手法蒙混過關的結局,怎樣在電影中補救?
人類滅亡的恐懼意識,已是全人類共有,而香港,過去的繁華卻令我們反而被困,漸漸被活埋。
也許,福島核爆,我們也有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核電站,香港人要全部疏散。這些已令你明白結局。但原著:我真的是我自己嗎?你以為自己一切熟識的歷史,是真的嗎?我們可以被洗腦嗎?這些都是如今這部電影版沒交代的。
[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40411/large/asasasasas.jpg[/img]
來源:蘋果日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