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日常 - 健康資訊 » 從3D電影談3D的形成與不適合看3D電影的人


2011-5-10 17:07 makear
從3D電影談3D的形成與不適合看3D電影的人

所謂3D是指視覺的立體影像
我們原本就生活在三度空間的立體世界,但不是每種動物視覺上都有立體感。動物也是經由演化才慢慢具備3D的視覺。人類單眼會有視覺,但卻沒有立體影像,必須要雙眼同時對焦,才會形成3D影像,而人類就算雙眼同時對焦,眼前的影像也只有中心約50°會有3D立體感,正常人雙眼外側視野是僅有視覺而沒有立體感的。
事實上,性別不同,3D視覺敏感度也有不同,演化上男性生來要狩獵,搏鬥時要專注眼前影像,立體感較佳;而女性為保護幼小,須偵測四周危險,視野較廣且敏銳,但中心3D敏感度卻較差。
其實人類也不是隨時都需3D的視覺,正常人對日常生活立體感的認知,大部份是大腦日積月累的經驗值所做的合理判斷。而在3D電影發明以前,我們看到的2D電影,也會有遠近距離不同的認知,並不會質疑因為2D螢幕來拍攝3D空間,而產生沒有立體感的視覺,這便是所謂的「2D電影的3D認知」。
3D是最高階的視覺品質
基本上要有3D的視覺感官,仍要有「絕佳的單眼中心視力」當基礎,為了應付這個最基本的要件,人類的眼睛演化出所謂的「黃斑部」,黃斑部主控我們的中心視力,約等於我們眼前的30°視角。
每種動物如果有了兩眼的黃斑部,是否就一定會構成3D影像呢?那倒也不一定!如果雙眼視野沒有重疊,例如水中的魚「雙眼分別位在頭的兩側」,就不可能有立體影像!所以「雙黃成3D」,就是指兩眼有高度進化的黃斑部,而且兩個黃斑部有重疊的視野,這時才有可能讓大腦利用「融像作用」,最終在我們的枕葉形成3D影像。
看完3D電影後眼睛會極度疲勞
平時房水由睫狀體上皮細胞分泌後,經由後房流經瞳孔到前房,經由隅角流出眼外,有兩種狀況當前房陝窄時,會造成眼睛房水通路的阻塞,而引發青光眼:1.瞳孔擴大時 (如在昏暗的環境下,看書、看電影時容易瞳孔擴大);2.水晶體推位向前向下時(看書、看電視時,臉前傾向下,容易水晶體向前向下),這兩種狀況由於虹彩與水晶體極度靠近,就會有房水無法流通,引發青光眼的疑慮。正常狀況下,目標在遠處,瞳孔自然放大,但水晶體較扁平;而目標物接近時,雖然水晶體脹大,但瞳孔縮小;所以房水的流通在這方面的影響應該不大。           
可是在看3D電影時,關燈又戴著暗色3D眼鏡,往往瞳孔便會脹大,這時情況就改變了。而且講求聲光娛樂,目標物的前後移動變化太快,次數頻繁不可捉摸,這些非自然(unnatural)影像,使得腦部中樞系統,產生解讀上的壓力(data analysing stress),這時腦部為要求影像更清晰易懂,而加強自主神經對眼睛的控制。可是如果3D電影變化過快,當然眼部自己肌肉反射性作用(reflex fusional reaction),傳達至腦部的影像訊息,與腦部欲加強的自主控制產生干擾(autonomic impulse interfering),就會因資訊傳達紊亂而「當機」,這當然就是看完3D電影後會極度疲勞的最大原因了。
當我們在看2D電影時,腦部所呈現的3D影像,只是一種腦部邏輯判斷的影像,這時眼睛對焦在螢幕上,由於目標在遠處,所以睫狀肌並不需要太多收縮就能對焦,可是我們在看3D電影時,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由於影像忽前忽後刺激交感神經旺盛,而且眼部所有肌肉都全員動員,肌肉使用過久、過當,就像本來是五千公尺慢跑,現在改成馬拉松長跑,那麼腿部就會酸麻脹痛,道理是一樣的。
不適合看3D電影的人
另外黃斑部受光干擾,而光線在黃斑部造成影像的立體融像,與中樞神經系統交感作用抗壓的激發,都造成了非自然影像在腦部解析上的困擾與壓力。事實上與現在大家深入研究過強光線在夜間對環境造成傷害而有所謂「光害」一樣,是不是看3D電影也會造成眼光害?是值得我們再深入研究探討的。
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幾類病患,看3D電影時會有一些情況產生:
1.年齡六十歲以上有白內障時,其水晶體就會自然肥厚,這時水晶體正常狀況下就會壓迫向前,而看3D電影時,關燈戴暗色3D眼鏡或交感神經旺盛都會造成瞳孔放大,就可能因為虹膜過度擠壓,而造成通路阻塞,引發急性青光眼;              
2.有青光眼的患者,當然較不宜去看3D電影,另外也因為青光眼本身周邊視野不好,其實它無法使正常黃斑部對焦精確產生融像,所以較不易有3D影像的形成;
3.老花眼:本身老花眼的病患,近目標物的對焦就有問題,此時就更難造成融像,如果看3D電影,他能感受的立體畫質就不會好。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