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21 22:35
wongwong9
如何讓糖尿病者患者得到高質素的治療?
如何讓糖尿病者患者得到高質素的治療?
2月20日 星期日 00:01
最近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於中國內地,每四個人當中有一人會患上糖尿病 或前期糖尿病,青少年有百份之五至十患上,長者則有百份之二十五至五十患病。而居住在西方化社會如香港及台灣 的中國人,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比居住在內地的中國人更高出百份之五十。人口老化,加上不斷增加的「體弱多病」工作人口,對社會已造成雙重壓力,不但影響個人生活及家庭健康,更令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下降。
糖尿病會引致很多對生命構成威脅及嚴重影響身體機能的併發症,如中風 、心臟病 、癌症、失明、腎衰竭 及截肢等。要醫治這些併發症,費用高昂,對病人來說,過程亦很痛苦,醫治難度亦隨時間增加。不過,如果能及早確診及治療得法,大部份併發症是可以避免的。雖然所談及的一系列預防措施都相對地便宜,對青少年尤甚,但社會仍然需要提升醫療制度,並設立誘因機制,以鼓勵醫療服務提供者建議適時而合宜的治療方案,鼓勵病人接受持續跟進,並鼓勵整體社會願意承擔疾病預防而非單單是治療的費用。
在香港,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的人士如果出現一至兩個風險因素,其每日的醫療費用約為港幣十至二十元,主要用於醫生診金、化驗及藥物。但如果病人的風險因素有所增加,或出現併發症,其每日的醫療費用便會上升三至十倍之多,這還未計算對中風或心臟病的急症治療在內。奈何,由於大部份病人均視這些風險因素為 “非緊急”,又或者他們覺得未出現明顯病徵,因此通常都無視“先付後省”的好處,而拖延治療。
在很多國家,傳統的醫療制度都比較重視高成本及緊急的治療項目,而忽略對教育、化驗、行為模式治療及長期藥物等方面的投資。雖然近年已出現很多已證實有效的藥物研製,但如果要醫治這一大群有風險因素的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人,則是長期作戰,往往歷時三十至五十年,要投資於這一龐大項目,總是令人卻步。事實上,研究已證明,如果要為糖尿病患者提供高質素的治療,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個體 (即病人、僱主、政府或保險公司)願意承擔當中所涉及具質素的預防及長期治療費用。
因此,我們提倡成立以醫生為首的多單位團隊,醫生負責確診病人的醫療需要,並作出適當分工,將部份職責分配予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提供者,而醫生則可集中計劃、管理、賦權及培訓工作,這樣便可望為長期病患者成立新的治療趨勢。另外,有鑑於不同人士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期望及負擔能力,我們認為從政者、政府及監管機構需要清楚界定各項標準及表現指標,並列出高透明度的價目及基準。總括來說,病患者獲得充份資訊,多方承擔工作及有益協同的環境均可讓糖尿病者及長期病患者得到直接、可持續及可負擔的高質素醫療。
亞洲糖尿病基金會首席執行總監 陳重娥教授
亞洲糖尿病基金會業務發展總監 黃大成
資訊來源:
丘中傑糖尿病檢測中心
亞洲糖尿病基金會
香港糖尿病研究基金
.